东方网企业:麻豆链接在线-观察|“来上海看美展”背后:上海首次公布星级美术馆(上)
“来上海看美展!”这句口号已经成为上海文旅的品牌之一。
上海市美术馆行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呈现出集群优势突出、文化视野开阔、品牌效应显著的鲜明特征,上海的美术馆名录收录已超过100家美术馆,成为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承载和弘扬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今后,上海的美术馆行业又将如何发展?
12月23日,“上海美术馆发展主题日”上发布了星级美术馆名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浦东美术馆、西岸美术馆、海派艺术馆等25家美术馆榜上有名。
澎湃艺术分上下篇,从运营管理、藏品管理、学术研究、展览陈列、公众服务、社会传播等评估细则,解析星级美术馆的不同面向,此为上篇。
上海浦东美术馆
据悉,自2023年起,上海市美术馆协会在上海市文旅局艺术处的指导下,启动星级美术馆评估工作。在开展专题调研,对大量的美术馆进行了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从运营管理、藏品管理、学术研究、展览陈列、公众服务、社会传播这六个方面制定了对于美术馆的评估细则。
评选出星级美术馆25家包括,市级国有馆5家: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程十发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区级国有馆9家: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朱屺瞻艺术馆、陆俨少艺术院、上海海派艺术馆、胡问遂艺术馆、程十发艺术馆、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金桥碧云美术馆,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高校美术馆1家: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国有企业美术馆3家:浦东美术馆、西岸美术馆、上海久事美术馆;非国有美术馆7家:外滩美术馆、黄浦区东一美术馆、上海宝龙美术馆、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上海明珠美术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上海艺仓美术馆。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作为上海唯一的国家重点美术馆,不在评估之列,但其携手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市级国有美术机构合力打造的“国有美术航母”围绕海派艺术研究、当代艺术潮流等话题,呈现海派传统与国际视野并存的艺术面貌。
中华艺术宫“中国式风景”展览现场
运营管理:创新的美术馆模式
美术馆展现城市的文化深度和艺术影响力,同时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通过展览、公教等形式,致力于提高市民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素养。近年来,在文商旅体融合新发展背景下,上海市美术馆协会牵头各家美术馆通过“艺术季”联合推出展览,激发城市的创新氛围,带动了艺术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和文旅服务行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创意经济提供动力。
上海作为全国拥有最多美术馆的城市,此次入选的“星级美术馆”大多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主题——成立于2003年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上海乃至全国,最早聚焦当代艺术的国有美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是国有最早的个人命名的省级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持续深化上海双年展品牌;程十发美术馆由上海中国画院运营,以画院为学术支撑;朱屺瞻艺术馆、陆俨少艺术院、胡问遂艺术馆、程十发艺术馆等名家馆以名家藏品为基础,拓展海派书画研究;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星级馆里唯一的高校美术馆,依托高校学术力量,将展览活动与教学联动;西岸美术馆、浦东美术馆、东一美术馆、久事美术馆等侧重与欧美大馆合作,让观众在上海直面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金桥碧云美术馆等立足所在区域,关注在地性……
其中,上海西岸美术馆与巴黎蓬皮杜中心的合作,试图以展览、公共教育项目深入中、法两国的文化生态,并形成在地化的延伸与发想,深化文明的互鉴之路。
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常设展终章“肖像的映象”展览现场。其中“家庭肖像”篇章中贾科梅蒂的雕塑、常书鸿的绘画、奥古斯特·桑德的摄影等并陈。
2019年作为中法最高级别文化交流项目,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在上海徐汇滨江开启了五年展陈合作。得益于蓬皮杜中心-法国国家现代艺术美术馆的丰厚馆藏,双方先锋探索系统合作框架,开创“常设展”系列先河。西岸美术馆也与上海博物馆合作,从馆藏中甄选中国古代文物与来自蓬皮杜中心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并陈、对话。
西岸美术馆“本源之画:超现实主义与东方”展览入口,傅山《草书七绝诗》(右)与亨利·米肖《水墨画》并列。
除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梳理,西岸美术馆“展厅0”近年来呈现了多个以中国年轻当代艺术家为核心的展览项目。“展厅0”不仅仅是个体的艺术实验,也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艺术体系中的对话能力。西岸美术馆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了试验和发展的空间,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观念、材料和形式创新,回应中国当代社会问题,并在全球文化语境中凸显自身的声音。西岸美术馆和蓬皮杜中心通过持续支持和推广中国艺术家的实验性实践,促进了中外艺术界的深度交流。
西岸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项目关注“周围”,在上海的三九寒天,国内首个由公共机构发起的大型编织共创项目“线线相连”亮相西岸美术馆户外,200位参与者通过编织这一古老的手工艺,形成一件沉甸甸的大型共创作品,包裹起西岸美术馆建筑外立面及馆外公共设施。
西岸美术馆大型编织公共项目“线线相连”,现场照片
同时,“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中公共教育多个项目获得上海市优秀项目称号,其中“书架”以书籍为媒介,通过捐赠、交换和阅读,搭建公众与美术馆之间的桥梁,同时拓展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该项目荣获文旅部2020至2021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最新发起的“文化研究员”项目,以声音为切入点,探索上海本土文化脉络。
西岸美术馆“书架”项目荣获文旅部2020至2021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
程十发美术馆在运营上也有其创新之处,作为上海中国画院的组成部分,与画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借助上海中国画院的丰富资源(包括历代海派名家的作品和学术积淀),使其成为具有深厚学术背景的平台,这种资源整合为展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在学术研究、展览策划、馆藏发展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
程十发美术馆“百年谁断——近现代帖学的振兴暨沈尹默 潘伯鹰 白蕉书法学术特展”“帖学仰宗”板块
在展览上,美术馆通过常设和临展结合的方式,既展示程十发的艺术成就及其捐赠藏品,又通过专题展览扩展海派艺术的研究维度,并呈现上海艺术家当下的创作状态。馆内的艺术商店的文创产品结合程十发艺术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公教上,“画师走进自习室”系列活动是其创新性的公共教育项目之一,旨在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一个沉浸式学习平台。活动邀请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与参与者面对面交流,通过示范、点评和指导提升书画技艺、促进艺术普及,并强化市民的文化认同感。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张培成在“画师走进自习室”现场点评书画爱好者作品
以馆藏为基础,拓展海派研究和展览活化
馆藏上,市级国有馆因其丰厚的历史,有着明显的优势。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最初源于1990年代刘海粟将“一生所作和所藏无偿捐赠国家”的夙愿,其藏品以刘海粟代表作品为基础,同时涵盖其捐赠的历代书画珍品以及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作品。再经开馆以来近30年的累积,刘海粟美术馆现有藏品2000余件。
馆藏成为刘海粟美术馆展览策划的核心资源。例如,正在展出的“百年吞吐——刘海粟书法大展”结合刘海粟一生的书法艺术,从藏品、文献到多媒体场景化展示,创造了沉浸式的展览体验。这种模式通过多维叙事,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视化内容,更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
“百年吞吐——刘海粟书法大展”展览现场
美术馆还通过专题性研究展,挖掘被忽视的艺术家和作品的历史价值。例如“陈盛铎艺术展”“丁悚诞辰130周年文献艺术展”等,不仅呈现了艺术家的个人成就,还梳理了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学术脉络。
刘海粟美术馆的“慕琴生涯——丁悚诞辰130周年文献艺术展”展览入口,丁悚照片左下有其签名样式。
以刘海粟的书斋“存天阁”为名的“存天雅集”用文艺聚会的形式,激活馆藏作品的文化意义和艺术生命力,同时为公众提供深入接触艺术的机会。近年来,以馆藏文徵明《五瑞图》、仇英《秋原猎骑图》等为主题,邀请画家、策展人、学者等跨界从多角度解读藏品,为古代作品注入当代解读的视角,为馆藏作品的传播注入多样化视角。将学术研究转化为面向公众的教育内容,拉近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存天雅集”上,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冯文进、桑辉琴弹唱《三笑》
2024年夏日,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联合主办的“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集合了上海国有美术机构相关馆藏,并从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借展重要作品。以80余位艺术家的254件作品聚焦上海作为中国油画发祥地的重要地位,同时呼应同期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之油画展。此次展览是上海“大美术馆计划”的成果之一,开创了上海美术馆行业的合作新模式,集中展示高品质历史文化艺术资源。
“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览现场,中为陈逸飞、魏景山的名作《开路先锋》。
“百年中国油画掠影”中陈逸飞、魏景山的名作《开路先锋》与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俞云阶文献展”的一幅尘封的草图关联,暗含了俞云阶对《开路先锋》的影响。近年来,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和系列研讨,让油雕院老艺术家及其作品被重新审视和发掘,也激励了艺术家家属捐赠作品。2024年9月,周碧初家属向上海油雕院捐赠了百余件周碧初绘画精品和艺术文献。由此,上海油雕院成为了国内收藏周碧初作品最多的专业艺术机构,上海这座城市也增添了一笔重要的文化艺术财富。
《东湖(绍兴)》 布面油画,周碧初
丰富的馆藏也为海派艺术研究,带来了鲜活的素材。自2022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推出“何谓海派”系列美术大展以来,形式多样的“海派”相关美术展览层出不穷,既展示了海派美术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显示了其蕴含的可待挖掘的巨大潜力空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展览现场
国有各馆,从各自历史出发(上海中国画院和程十发美术馆侧重海派书画专题,上海油画雕塑院在中国现代美术尤其是西洋绘画领域整理发掘,刘海粟美术馆则突出以上海美专为核心的现代美术教育的梳理),从不同视角梳理及回顾海派艺术的文脉与精神,解读“何谓海派”,助力和赋能上海城市文化建设。
“国有美术航母”外,星级美术馆中聚集了四家各有特色的“名家馆”,它们分别是朱屺瞻艺术馆、陆俨少艺术院、胡问遂艺术馆、程十发艺术馆。这些馆以个案研究为线索,延伸出时代感知,在勾勒他们的艺术人生、文脉传承的同时,呈现出海派文化及艺术历史的一个个片段,展开对“海派”的重新思考。
以朱屺瞻艺术馆为例,其藏品部分来自朱屺瞻和家属的捐赠。除藏品活化和研究外,近年来多场展览从小处聚焦,在大时代中梳理其艺术的转折时刻。近期“图式再写”深入探讨了朱屺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画改造中的创新。
朱屺瞻艺术馆“图式再写”展览现场,展出1950年代朱屺瞻北京写生作品
立足虹口,也是朱屺瞻艺术馆的另一特色,2023年朱屺瞻艺术馆举办的“纯全与美妙——关紫兰艺术文献展”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之所以选择研究关紫兰,一方面因为关紫兰是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之一,去年是她诞辰120周年;另一原因是关紫兰长期寓居虹口,于虹口举办她的艺术文献展,也是对上海艺术文脉的挖掘。
朱屺瞻艺术馆“纯全与美妙——关紫兰艺术文献展”展览现场的老照片及关紫兰《蓝色背景的男孩》
与之类似,嘉定陆俨少艺术院目前正在举行的“云山奇观——陆俨少山水精品展”从馆藏中精选了陆俨少各个时期的山水画20余幅,展现了画家对自然山水景观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表现。此前“陆俨少、李可染书画艺术大展”“冯超然绘画艺术及余脉传承特展”等可见陆俨少艺术的独特性和传承性。
非国有美术馆中,位于闵行的宝龙美术馆馆藏以其多元性和跨时代的艺术收藏体系为特色,其中“书藏楼珍藏展”是宝龙美术馆的核心馆藏展示,展品涵盖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家如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等的名作,以及活跃在国际艺术前沿的当代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包括草间弥生、达米安·赫斯特和村上隆等。这一展览将传统与当代艺术进行对话,展现了百年来视觉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尤其,圆形展厅的设计,让观众沿着环形通道欣赏精美的艺术品,通过展厅的光影与作品形成互动,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体验和思考空间。
宝龙美术馆“书藏楼珍藏展”
学术研究:与高校合作,建立展览研究体系
对于没有馆藏优势的美术馆,学术研究如何进行?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迄今举办了五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或可借鉴。展览以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和上海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的调查工作为基础,在《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基础上,对过去一年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和现象作出回顾和分析,多伦现代美术馆团队也参与编纂。
2024年9月,在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的“2023年鉴展”上,策展人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导览,观众翻阅历年年鉴。
以2023年为例,《年鉴》涵盖100名/组艺术家、2611条年表事件和3113篇文献,并通过五种艺术类型(如摄影、影像、数字艺术等)和理论议题(如艺术批评与后殖民)深入分析艺术现状,为当代艺术的学术研究和历史建构提供了重要参考。2024年9月,在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的“2023年鉴展”呈现了《年鉴》的研究成果,并选择11位艺术家的原作展出,他们的作品以切面的方式折射出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
“2023年鉴展”展览现场,韩倩的《听到,隐隐约约地听到》
以《年鉴》模式为借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于2023年发起并主办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这是一个以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第一线观察和资料收集为基础,开展现象分析与整理,进行文献及作品的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并力求通过与高校和艺术机构合作等稳定而有效的工作机制,深化了影像艺术的地域性研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最全面而详细的文献库。在2024年11月呈现的展览中,重视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反思,为当代艺术的媒介研究和创新实践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11月,首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展览现场。
2021年起,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乐游上海美术季”期间联合主办“馆长午后谈”活动。今年关注“当下美术馆展览策划的思考”和“美术馆的未来”。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根据自身多家美术馆的从业经历,提出美术馆的长效策略:要建立起自己的展览和学术品牌。
蔡国强个展“九级浪”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4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从2012年开馆至今12年,有来自世界近50个国家、约60个艺术机构的近130个大型展览已在此发生,其中80%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在此实现了他们在中国大陆的首次展览,并自主策划、编辑、出版了近90本双语图录和书籍。
12年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上海双年展”这一以城市命名的艺术盛事进一步推向国际舞台,并让展览溢出美术馆,共生在上海各处历史建筑之中,也与更广阔的世界保持紧密联系。
“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
此外建立起“城市与建筑研究系列”“青策计划”“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等品牌,其中“城市与建筑研究系列”不仅呈现了诸如矶崎新、让·努维尔、伦佐·皮亚诺、伊东丰雄、坂茂等当代建筑领域公认的里程碑式的艺术家,更从自身的视角与使命出发,延展出不同文化背景但相互交织的建筑策展线索。2016年的“市民都会”展览、2018年的“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2023年的“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设计、电影、时尚”等展览,以及12月7日举办的“聚焦:多重地景”(IN FOCUS: LANDSCAPES)国际建筑圆桌,便是对现代性的多角度探源。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设计、电影、时尚”展出柯布西耶的手稿。
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则依托学院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能力,尤其是在海派艺术、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及当代艺术探索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优势——以“新海派”为核心研究与展示主题,充分利用上海作为海派文化发源地的资源优势,结合上海的地域文化优势,系统探讨海派艺术的历史与当代意义,打造独特的艺术叙事。
作为高校美术馆,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不仅是展示和研究艺术的场所,也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与学院教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育环境。同时,美术馆与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画院、刘海粟美术馆等机构的合作扩大了其研究与展示的学术网络。其中,“中国近现代美术国际交流文献研究”是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聚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中国与欧美及亚洲的艺术交流文献,研究内容包括教学、展览、收藏等方面,致力于梳理中外文化互动中形成的美术史脉络。项目还建设了文献数据库,增强了中外学术交流的深度,也逐渐建立起学院的影响力。
从历史资料和文献入手的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
2023年底召开的“上海的大师们——纪念中国油画先贤学术报告暨学术研讨会”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国际交流文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研讨会对刘德斋、吴法鼎、颜文樑、陈抱一、李超士、王济远、吴大羽、周碧初、关紫兰九位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的中国油画先贤进行研究,得以窥见后面更大的未知的富矿。
“上海的大师们——纪念中国油画先贤学术报告暨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现场
上海是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新兴艺术策源地”,中国现代美术、音乐、电影等都发轫于上海。21世纪以来,上海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不断上升,并与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一流都市相媲美,无疑也得益于艺术发展和城市友好度的提升。艺术是这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与遍布上海的百余家博物馆、美术馆,外滩、苏州河区域形成的艺术聚集区等共同构筑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艺术氛围。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美术馆的作用不仅在于延续历史,更在于通过创新和活跃度推动地方文化的未来发展。